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,注意力是全球兒童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。注意力品質的提升不是帶來某一學科成績的提升,而一定是所有學科成績的全面提升。
由于注意,人們才能集中精力去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,深入地思考一定的問題,而不被其他事物所干擾;沒有注意,人們的各種智力因素,觀察、記憶、想象、和思維等將得不到一定的支持而失去控制。
注意力是智力的五個基本因素之一,是記憶力、觀察力、想象力、思維力的準備狀態,所以注意力被人們稱為心靈的門戶。
很多研究證明,注意發展水平較低的兒童,其記憶發展水平也低;注意能加強行動的力量,行動的堅持性和注意是不可分的;兒童注意力集中時,學習效果好,能力提升快。
注意的穩定性是指學生對學習對象的注意能穩定地保持多長時間。注意維持的時間越長,注意越穩定。
研究證明,5-7周歲兒童能專注于某一事物的時間平均應在15分鐘左右,7-10周歲兒童專注某一事物的平均時間應該為20分鐘,10-12周歲的孩子應為25分鐘,12周歲以上的孩子才能達到30分鐘持續專注于某一事物。
注意的具體對象可以不斷變化,但注意指向的活動的總方向始終不變。
例如,注意穩定性好的孩子,在聽課的時候,跟隨教師的教學活動,一會兒看黑板,一會兒記筆記,一會兒讀課文,雖然注意的對象不斷變換,但都服從于聽課這一總任務。
注意的穩定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品質。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會發現很多孩子注意持續的時間很短,在課堂上坐不住,不能專注的聽老師講課,一會玩玩橡皮,一會看看窗外,有時候還和旁邊的同學說說話;老師在課堂上講的重點難點沒有聽到,回到家里做作業的時候就不會做題目,無形中就會延長做作業的時間;平時做作業的時候,稍有干擾,就會分心,做任何事效率都十分低下,思考理解問題非常困難,知識難以掌握。
注意的廣度即廣闊性,又稱為注意范圍,也就是在同一時間內,意識所能清楚的把握對象的數量。
心理學家很早就開始研究注意廣度的問題。
1830年,心理學家漢密爾頓(Hamilton)最先做了這方面的實驗,他在地上撒了一把石子兒,發現人們很難在一瞬間同時看到六顆以上的石子兒。如果把石子兒兩個、三個或五個組成一堆,人們能同時看到的堆數和單個的數目一樣多。通過速示器進行的研究表明,成人在1/10秒內一般能注意到8~9個黑色的圓點或4~6個沒有聯系的外文字母。
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,注意的廣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比如:在閱讀的時候,有的學生讀得很慢,而且,讀完以后對書本中的內容,能夠記住的不多,當然就談不上理解和吸收了,而有的學生則能“一目十行”,且準確率高,學習的效率勢必會提高。
注意的轉移是指根據新的任務,主動地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上。
例如,上課鈴響起,學生需要從課間游戲中將注意轉到課程上來;在學校課程安排上,如果先上語文課,再上數學課,學生就應根據教學需要,把注意主動及時地從一門課轉移到另一門課。
注意轉移的品質較好的孩子,不管是在學習上還是日常生活中,較少出現拖沓、沉迷于某件事的現象。而注意的轉移品質較差的學生在日常學習中,拖泥帶水,不能很快的將注意力從一項任務轉移到另外一項任務;沉溺于動畫片、電腦游戲;無視老師在講課的事實,腦子里想的還是課間的游戲;開始上數學時,桌子上擺放的還是語文課本,腦子里想的還是語文課學習的內容…
以上種種現象勢必會導致孩子學習效率低下,難以掌握學習過的內容,影響學習成績。
注意的分配就是指,在同一時間內,注意力指向于不同的對象,同時從事幾種不同活動的現象。注意的分配在人的實踐活動中有重要的現實意義。
如教師需要一邊講課,一邊注意學生的課堂反應;司機需要一邊駕車,一邊觀察路況。事實證明,注意的分配是可行的,人們在生活中可以做到“一心二用”,甚至“一心多用”。
學生在學習活動時,注意的分配顯得也尤為重要:聽老師講課的時候,要抓住重點,一邊跟上老師的思路,一邊記好筆記,還要積極思考和發現新的問題,這幾個方面都要兼顧;讀書的時候,能夠思考課文的意義和內涵…
這些是良好注意品質的表現,也是保證學習的基礎。孩子未來做很多事情都需要他同時把握全局、通盤考慮。
比如開汽車要留意地形、注意路上的環境和行人、還要關注紅綠燈的變化;彈鋼琴時,眼看琴譜、耳聽琴音、腳踩踏板,大腦則要分析、判斷音樂的節奏。如果孩子的注意分配品質較差,則會直接影響孩子的發展。
需要提出的是,要想能夠很好地分配注意,首先是在同時進行的兩種活動中,必須有一種活動達到了相對“自動化”的程度,即不再需要更多的注意,這樣人就能把注意集中在比較生疏的活動上。
其次,使同時進行的幾種活動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系,或通過訓練使復雜的活動形成一定的反應系統,這樣注意分配也就比較容易了。
孩子注意力品質是可以提升的,格萊德心理注意力訓練課程,在游戲中提升孩子注意力品質的各個維度,玩中學,玩中提升能力!
課程請咨詢:胡老師 17612222821